相应地,
镇山也有镇庙。
镇庙与山的关系,
似乎常常比岳庙与山还要更近一些。
本期推出的是,
洪洞县谁园文管所所长解谭之先生的考证文章——
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华夏史
洪洞霍太山中镇庙史略
文 / 解谭之
戎装跃马的一代英主 唐太宗,曾解甲驻马,入庙仰望而拜;名相郑瀚、吕湮,曾肃拜庙前;明清时的山西巡抚,都曾瞻仰庙貌,奉命祭祷; 明太祖七米巨碑,清圣祖御笔宸翰,都留存于此。这里丰繁的石碣,曾摄受过旷代巨儒顾炎武的炯炯目光;这里莹莹的夜月,曾伴宿过当代神仙眷侣、学者夫妇梁思成、林徽音……这里存放有一部石刻的华夏史,它就是淹没于岁月尘封中的洪洞霍太山中镇庙。
中镇庙在距洪洞县城三十公里处的兴唐寺乡兴唐寺村中,曾是历代帝王祭祀中镇霍山神的庙宇。
中镇霍山的祭祀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伏胜《尚书·大传》虞传:
惟元祀巡守四岳、八伯,坛四奥,沉四海。封十有二山,兆十有二州。乐正定乐名。元祀岱泰山,贡两伯之乐焉。东岳阳伯之乐,舞侏离。其歌声比余谣,名曰皙阳。仪伯之乐,舞鼚哉。其歌声比大南,名曰南阳。中祀大交霍山,贡两伯之乐焉。夏伯之乐,舞谩哉。其歌声比中谣,名曰初虑。羲伯之乐,舞将阳。其歌声比大谣,名曰朱干。
尧都平阳,霍山在都城百里内。古人敬崇山川河流,以霍山为中岳。尧时舜摄政,祭中岳霍山,贡以两伯之乐。正月祭泰山,贡两伯之乐。夏月祭中岳霍山,贡两伯之乐。也就是说, 尧舜时就开始有霍山山神的祭祀活动。
《周礼》夏官·司可·职方氏:河内曰冀州,其山镇曰霍山,其泽薮曰扬纡。其川泾汭,其浸渭、洛。周时,上古中岳霍山改为中镇霍山(清初大学者阎若璩《潜邱劄记》卷二《释地余论》认为:周时,中岳与中镇同为霍太山)。既为冀州镇山,必然有祭祀。
▲中镇庙东眺
▲中镇庙全景旧影
春秋时,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出兵灭霍,霍伯求逃亡于齐。后,晋国大旱。献公问卜,说因灭霍国,霍山神降罪于晋,遂有此大旱之灾。于是,晋献公命人赴齐,请回霍伯求,赐给他霍国内房屋土地,专门负责霍山神的祭祀事宜(见《左传》闵公元年,《史记·赵世家》)。
《史记·赵世家》记 赵襄子得竹书灭智氏,封原过主霍太山祠祀事: 襄子奔晋阳,原过从。至于王泽,见三人。自带以上可见,自带以下不可见。与原过竹二节,莫通。曰:“为我以是遗毋恤。”原过既至,以告襄子。襄子斋三日,亲剖竹,有朱书曰:“赵毋恤,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,三月丙戍,余将使汝反灭智氏。汝立我于百邑,余将赐汝林胡之地……”。于是,赵有代,南并智氏,强于韩、魏。遂祠三神于百邑,使原过主霍太山祠祀。这是公元前460年发生的事情。
百邑必然是霍太山脚下霍州、赵城间一处地名,《水经注》卷六中记汾水霍州部分:彘水又西流,经观阜北(故百邑也)。观阜又名观堆、观堆峰。在今霍州市东南三十里霍山上。春秋时期,赵襄子派原过立霍山神祠于观堆,奉其祭祀,后迁今中镇庙址。
魏收《魏书》卷一百六上·志第五·地形二记载:永安(二汉属河东,晋属平阳,前汉曰彘,顺帝改。真君七年并禽昌,正始二年复属,治仇池壁。有霍山祠、赵城)。这段文字明确说明,北魏时永安郡治所永安城在仇池壁。域内有霍山祠,也就是霍山神庙。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七年(463)六月,诏祭祀霍山,用太牢,告玉。
《隋书·礼仪志》记载:开皇十四年(594)闰七月,诏冀州镇霍山,就山立祠。并取侧近巫一人,主知洒扫,并命多莳松柏。其霍山,雩祀日遣使就焉。开皇十六年(596)正月,又诏晋州霍山镇修造。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就山立祠,重新选址建立庙宇。规定孟夏季节,国家祭祀时,派遣官员赴霍山祠祭祀。开皇十六年,又命晋州(今临汾市)修祠。五镇祭祀成熟于隋开皇间,释力空《霍山志》秉持此说。中镇庙迁建于现址,也应当是这一时期。
▲唐代重修碑拓片
唐太宗贞观五年(631),敕修霍山神祠。唐李吉甫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十二:霍山庙,在(赵城)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,甚有灵验,贞观五年敕令修理。
武后长安二年(702),突厥默啜领兵侵入宁夏、陕西横山县一带。三月,兵入山西定襄,骚扰及太原。武后遣兵拒寇。派并州道行军副大总管尹元凯率人以牲酒莳果祭于霍山祠。张说撰写祭文(文见民国释力空《霍山志·卷五》、明永乐伍德《张燕公集》)。唐玄宗天宝十年(751)二月己亥日,玄宗李隆基派遣颖王府长史甘守默祭祀于霍山神祠,加封霍山神为应圣公(见《册府元龟》)。
唐肃宗时,宰相吕湮作《霍山神传》。文中说霍山神是苍帝的第二个儿子,生在天皇氏治世时的戊丑年。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(837),刑部尚书郑瀚撰《敕修应圣公祠堂碑并序》,明嘉靖版《赵城县志》,清乾隆版董诰《全唐文》收录该文。现存该石已残,但存字笔画清晰,文宗年号尚存。
▲明版《赵城县志》中的中镇庙图
宋太祖乾德五年(967),僧人义安,都维那鱼璋等募缘重修中镇庙。节度判官阎光庋撰有《重修应圣公庙碑》,节度副使张仁艺书写碑文。乾德六年(968),有司请祭中镇霍山,诏命祭中镇霍山于晋州(《图书编》·明章潢辑)。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(983),制定中镇霍山常祭日为土王日,祭中镇于晋州(《宋史·礼志》)。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(1113),诏封霍山为应灵王。《宋史·礼志》载:霍山旧封应圣公,政和三年封应灵王。
▲宋代祭祀碑残石
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四年(1164),封霍山为应灵王。规定每年六月土王日,祭中镇霍山于平阳府。大定十七年(1177),世宗得朝臣奏请,命有司报请修葺中镇庙费用。赐钱十三万,派官员负责修缮工程。完工后,命崇胜院(即兴唐寺)僧代管庙宇。大定二十七年,因秋霜早降且持续时间长,赵城县令仇守中率属吏祈祷于中镇庙。大定二十八年(1188)三月二十三日,仇守中又倡议修葺中镇庙,五月完工。仇守中撰《大金重修中镇应圣公神祠记》,赵城人大定状元王纲书写碑文。
▲元成宗加封中镇霍山王号圣旨碑拓片(局部)
蒙古汗国马奈真专政元年(1242),当地信士和仕宦重修中镇庙,浑源人刘祁撰《重修中镇庙碑》。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(1261),诏海内岳镇海瀆十九处,分五道祭祀,中镇霍山划为西道祭祀。至元三年(1265),规定六月土王日祭中镇霍山于平阳府界(《元史·祭祀志》)。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二年(1298)二月,加封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。成宗一代文治明主,史称垂拱而治,可谓善于守成者。中镇庙大德二年加封诏旨碑残,仅剩数十字,较于东镇沂山现存同时诏旨碑石较小。这说明,元代诏旨碑系地方官吏刻成,立于各镇庙内,因此各镇诏旨碑大小各异。
▲中镇庙元大德七年地震碑碣
有元一代,从忽必烈中统间开始到元代结束的近百年间,有文字记录的朝廷祭祀活动十九次。尤其是在元成宗大德以降,祭祀活动密集频繁。从这种变化可以看出,元蒙统治者治理汉族地区被汉文化同化的过程。
成宗大德七年八月,晋南大地震,史称火炎昆岗,玉石俱焚。现代地质学家考证为八级大地震,震中心在霍山南端的广胜寺一带。同年十月,朝廷遣官祭祷中镇庙,刻石纪其事。这块石碣,是目前元代大地震最早的记录资料。
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,战伐之间,不废学习读书,尤其重视社会信仰建设及会社会风俗建设。在明代立国之初的洪武二年(1369)春正月十五日,遣杨莹然致祭于中镇庙。洪武三年(1370)六月,颁《制定岳镇海瀆各神号》诏旨。地方官刻诏旨于巨石,树于中镇庙大殿东侧,这实际上是朱元璋以礼教治天下的政治宣告,对元末社会“声教不一”有了深刻体会后,进行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变革。诏旨规定,霍太山只称 “中镇霍山之神”。
张廷玉《明史》中称:太祖甫定天下,即以祭祀张本。明英宗正统六年(1441),赵城县知县何子聪重修中镇庙。明孝宗弘治六年(1493),山西巡抚杨澄倡修中镇庙,出俸买附近地三十亩捐为庙产,做中镇庙僧人日常洒扫之资。明世宗嘉靖三十年(1551),官府倡议,民间集资出工,重修中镇庙。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),霍州知州、赵城知县率属吏重修中镇庙。明熹宗天启元年(1621),霍州知州王化行与官吏捐资重修中镇庙寝宫。
▲明洪武三年大明诏旨碑
明代自太祖洪武二年祭祀中镇,到崇祯十七年明亡,二百七十六年间,史有明载的朝廷御祭共三十八次。明代祭祀祈祷内容繁多,分别有讨伐叛乱、新君继任、天灾祈祷、皇太后加徽号、皇帝祈嗣五类。明太祖从统一意识形态高度考虑,厘定岳镇海瀆封号和祭祀规格。用山川河海的祭祀传统,宣示明王朝顺应天意民心,推翻元蒙统治的合法性。
建文帝萧规曹随,即位元年即祭告中镇,宣示其合法性。燕王朱棣默会神悟,拒不承认侄子建文继位的合法性,不奉建文年号。在其用兵夺位后,遣使祭告中镇,仍用洪武年号。
这篇祭告文,除宣告自己用兵的合法性外,还明确说出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身亡的结局。尽管后世史家对建文帝结局有种种不同说法,但朱棣作为一代政治家,当时就以建文帝自焚做为事情结论。这和有明一代官方史书的记载前后一致。
代宗朱祁钰当政五年间,岁岁遣官祭祀,其祷词多有罪己悔祸之句。天顺元年(1457),明英宗朱祁镇复辟,祭告中镇文中有“兹予复正大统”语。英宗复辟这一明代政治大事,在中镇庙祭祀碑中也清晰放映出来。
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五年(1510),宁王朱宸濠反,武宗命王守仁荡平宁乱。六年(1511)遣官祭告中镇。明世宗嘉靖十一年(1532),因乏皇嗣,皇帝遣使祈嗣于中镇庙。
▲中镇庙明代抚台题咏碑拓片(局部)
清顺治元年(1644),赵城知县辽东义州人秦嘉兆游中镇,见中镇庙废坏,捐银五十两作重修之资。工未兴,秦调任临汾,当地官民续捐银五百两,于顺治三年(1646)二月兴工,顺治四年完工。重修工程有正殿五间,寝宫三间,碑楼、曹吏殿、二门、官厅二十余间。
顺治采纳汉官建议,在京建地祇坛,祭祀后土社稷之神,兼祀天下五岳五镇四渎。三年(1646),定北镇、北海、东岳、东镇、东海、西岳、西镇、江瀆、中岳、淮瀆、北岳、中镇、西瀆、南镇、南海、南岳,各遣一官员致祭。所遣官员祭祀前一日斋戒,二跪六拜,行三献礼。康熙间,制定五镇山祭仪,帛、尊、羊、豕各一,簠、簋各二,爵三。笾、豆各十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2),制定各府、州、县祭境内山川,以春秋仲月戊日,就是每年春二月、秋八月的第一个戊日。
▲康熙御笔秀峙中区碑
▲康熙御笔拓片
清代基本遵循明代祭祀形式,祭祀除每年常规祭祀外,在 新君继位之初,必遣官告祭。朝廷用兵平乱后,必遣官告祭。另如康熙祖母孝庄皇太后神主附庙,也遣官员告祭。皇帝寿辰,也间有祭告。 慈禧太后七旬生日,光绪帝遣官告祭。清代自康熙六年始到宣统元年,朝廷共祭祀四十二次。顺治当政十七年间,其实录中有规定岳镇祭祀规格记录。光绪五年(1879),德宗御书“佐天育物”匾额,悬挂中镇庙大殿。
▲雍正版《山西通志》中的霍山中镇庙图
悠悠五千年,中华历史上总计有四十余位帝王遣使祭祀过中镇霍山,上起三皇五帝的舜帝,下讫清代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。祭祀活动或史有明载,或祭碑尚存。历代王朝,遵循逢国有大事,必祭告之的传统,相延成序。中镇庙的历史,贯穿整个华夏文明史。
拆毁前的中镇庙,系乾隆元年(1736)乾隆帝赐内帑银二千四百四十八两六分大修后的建筑。乾隆的这次大修,改变了原来宋金时期遗留的建筑格局,中镇庙从原来的单檐,改建成重檐歇山顶。寝宫三间重建。将寝宫基址拓宽,改为子山午向。乾隆四十一年,巡抚巴延山,布政使黄检重修庙宇,出俸买地二十亩入庙。加上明巡抚杨澄捐施的三十亩,共五十亩地,作中镇庙日常洒扫之资。选兴唐寺僧三人常住管理。道光间,赵城令杨延亮捐俸重修寝宫。
▲清代霍太山全图中的中镇庙
据民国马甲鼎《游霍山记》记述,结合明版《赵城县志》中的中镇庙图,可推测出,中镇庙主体建筑座北向南,子山午向,占地近十亩余。山门外有牌坊,坊北有陡坡,坡顶建山门三间,重檐歇山顶。进入山门即中镇庙前院,过殿三间,左右各建耳门。穿过前殿,即为中镇庙大殿院。大殿通阔18米,进深11.8米,高9米,重檐歇山顶。四周出廊,列二十四柱,历代碑碣竖于廊下。 梁思成、林徽因《晋汾古建筑纪略》一文中照片可见其概貌。
殿前阶下,东竖明洪武诏旨碑,俗称 封山碑,高七米余,龟趺庞大,头略东倾,做顾望霍山之状,罩以碑亭。院中竖康熙四十二年御笔“秀峙中區”碑,楷书。西竖嘉靖间山西巡抚杨宗气题咏碑,系奉命祭祀后吟咏霍岳之作,草书淋漓酣畅。东西各建有偏殿三间,大殿后为寝宫,单檐歇山式三间,左右各有厢房三间。寝宫院东北角建有小院,西北角建有小院,为祭祀官员栖息斋戒之所。院内松柏森森,古木参天。
历史上,中镇庙日常管理多由兴唐寺僧人代管,中间也有道士常住管理,但时间较短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),马甲鼎《游霍山记》中记述,中镇乏人管理,树木已剪伐一空,殿堂也多荒圯。该文中提到,前殿供中镇神泥塑,寝宫内供石刻像三尊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中镇庙被拆,仅剩基址和遍地石碣。
据1952年统计资料,中镇庙当时存有历代碑碣二百余块,今收集回原址的一百一十余块。其中历代御祭碑五十余块,敕封碑二块,重修碑十块(含唐碑一、宋碑二),题咏碑十余块。
这些石刻,正书最多,上起唐楷之端劲,中接宋元之浑朴,下及明清之多貌。草书多为明中叶大草或行书,书风恣肆劲悍,抑扬于法度之中。篆书两碑,为明篆书巨手昔阳进士乔宇手笔,铁划银钩,折钗画沙,气韵高古。有清石碑,和硕果亲王允礼题咏碑为行书,劲秀流畅,得董其昌笔意。其余石碣,均系正书。自嘉庆始,石碑用料渐削薄短小,咸丰碑最为矮弱,高不足三尺,宽仅尺余。以此反观一朝一代之盛衰,与史相证,堪为浩叹。
霍太山中镇庙,石碣琳瑯。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华夏史,与汗牛充栋的史册相互辉映。五千年中华文明,尽在一览中。
▲石碣琳瑯
作者:解谭之
解谭之,1970年生于洪洞。曾供职于洪洞报社,广胜寺文管所,现任洪洞县赵城镇谁园文管所所长。
▼
山西洪洞发现皇帝敕命唐碑!
山西,居然有这样一座失落深山的古寺!
图|解谭之
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
辑|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
审核|方天戟
点击往期原创
▼
霸国 |晋阳古城 . 中国庞贝 |祆神楼
云冈石窟佛眼回归 |平陆商代方鼎 往事
徐显秀 蓝宝金戒 . 赫拉克勒斯 |大康通宝. 皇后 悲剧
羊舌上的晋国 | 发现 倗国 | 芮国虎妈 | 韩国劲弩之哀
63号墓秘密 | 三孔布和刺客高渐离 | 虞国:昏君黄昏
山西古代壁画 | 眩晕的山西古琉璃 | 《金瓶梅》与山西
山西珐华 |南涅水石刻 . 民间原力
蝴蝶结与太山唐代金棺 | 清凉寺玉器:暴力时代
海昏侯的黄昏 |土司王朝:太原青年雄心
刖人守囿:燕子奴隶 | 寂静鸣条岗 :驯龙者宿命
箭响马到陆浑戎 | 唐晋 | 凤凰陨落:宗师顾炎武
山西浑源彝器往事 |五台山 金淳化元宝与大宋秘密
错金鸟篆铜戈 . 妖姬传奇|嵌玉琉璃带钩 .魏文侯之叹
粟特人 .葡萄酒|锦囊 . 波斯银币 | 大月氏人 . 造玻璃术
少林 . 资寿罗汉 | 契丹秘藏 . 应县木塔 | 巨碑沉陷 . 武则天
山西青铜名剑之一:干将今安在,少虡何煌煌
山西青铜名剑之二:晋吴铸铜兵,火焰生冷霜
山西青铜名剑之三:季子挂剑处,王侯尽北望
最后的戎狄:崛起清水河的战国第八雄成失落王国
最 后的戎狄:太行铁血孤狼中山国的征服与被征服
最后的戎狄:一脚踏出的大墓宝库和中山国的灭亡
请按下面指纹关注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